首页 > 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尊龙凯时·AG旗舰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多地出台措施限制或取消门诊输液,输液的风险真有那么大吗?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00    次浏览

又到天气由热转冷的季节。这几日,患有脑血管病多年的王大妈正准备叫上病友,一起到社区医院门诊找医生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剂。“天气变凉后脑血管容易堵,挂上几天液,通通血管,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王大妈这样解释。跟王大妈有类似想法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输液好得快”,到医院看病就得输液。确实,输液几乎成了老百姓的就医习惯,有人把这种现象比喻为“吊瓶森林”。今年以来,我国多省份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了地方性措施,取消或限制门诊输液,以期达到抑制抗菌药过度使用、降低医疗风险的目的。对此,有人担心不输液会不会耽误治病,也有人不理解——输液的风险真有那么大吗?输液比口服用药风险大对于前面提到的王大妈预防性输液治疗的做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丁庆明副主任药师指出,这个观念不正确。老百姓所说的能“通血管”的注射剂,确实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但这些药往往药效维持时间短,需要每天输液,因此无论输几天液,都不能产生长久的益处。如果患者确实需要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选择口服剂型,服用方便,不良反应也少。“说输液风险大,主要是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丁庆明指出,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中,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注射剂占57.9%,口服剂占35.6%,其他剂型占6.5%——考虑到口服药物使用人数远远超过注射用药,可推断出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药物和其中的杂质直接进入人体,更容易激发人体产生更多的不适症状;口服药物经消化道吸收时,能极大地消除药物的致敏性,不易产生过敏反应。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另一个特点是发生快。有统计表明,60%以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在输液开始后的30分钟之内。当然,在临床实践中也能发现迟发的不良反应,有些中药注射剂会在首次治疗的1~2周后引起皮疹。注射剂不良反应和口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也有差异。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中,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排前3名的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5%)、胃肠系统损害(19.1%)和全身性表现(13.5%);而口服药排前3名的不良反应依次是胃肠系统损害(41.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7%)、神经系统损害(12.9%)。丁庆明分析指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包括皮疹、瘙痒、静脉刺激征、静脉炎等;“胃肠系统损害”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等;“全身性表现”包括全身不适感、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晕厥、过敏性休克等。对比之后可以看出,注射给药的皮肤和全身性损害发生率更高,因此严重程度也高。 看不见的输液风险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不仅仅是患者和家属可以亲眼看到或体会到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教授告诉记者,输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可以对人体造成无法感知的伤害,这类风险日益受到业内的关注。不溶性微粒指的是药液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小颗粒杂质,如玻璃屑、橡胶粒、纤维、尘埃等,直径从1微米到50微米不等。一般来说,药品制备、切割安瓿、配药、针头穿刺胶塞、空气污染等均可引起微粒污染。这些微粒随输液不知不觉进入人体血液,却不能被机体吸收和排出,将伴随人的一生,产生潜在的、持久的危害——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等组织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肺动脉栓塞等,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发炎和过敏等。此外,随着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对于长期输液或者输液总量大的患者来说,这种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就会大大增加。”赵志刚说。另一种人们看不到的过度输液风险是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其中,滥用抗菌药输液治疗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耐药菌感染总体病死率可为普通感染的2倍以上,同时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药物稀缺、价格昂贵,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赵志刚强调,一种细菌一旦获得对某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是很难再恢复对该抗菌药的敏感性的。因此,对细菌有效的抗菌药就像石油、煤炭资源一样,将越用越少,成为稀缺资源。合理使用这把“双刃剑”静脉输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输液治疗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有起效快、不受食物和患者胃肠道功能影响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急症和重症患者。且目前很多药物没有口服剂型和肌肉注射剂型,只能通过输液才能给药,因此“静脉输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丁庆明强调。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输液给药,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门急诊,不管大病小病,输液给药几乎成为医生和患者的首选。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也显示,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过度输液的问题,丁庆明深有感触。他举例说,在不少基层医院的门急诊,经常会遇到因发烧就诊的患儿,医生往往很难一下就找出发热的病因,于是就采用“大包围”的方法——抗菌药、抗病毒药和激素(如地塞米松)三种药同时输上。因为激素有较强的退烧作用,这三种药物用上后,孩子的体温可以很快下降,并且回家后一天内也不会再烧起来,因此很受欢迎。但实际上,孩子的体温只是被激素暂时压了下来,抗菌药和抗病毒药到底管不管用就不知道了。输液治疗是有严格适应证要求的。像有进食障碍或需要禁食时,病情危重或急诊抢救时,严重感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药物本身不适宜口服、肌注时,才会考虑输液治疗。而像普通感冒、非感染性轻症腹泻、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软组织挫伤等常见病,通常都不需要输液治疗。“总之,给药方式的选择需要结合药物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决定,不能一概而论。”丁庆明总结道。文/中国医药报记者 吴若琪图/来源于网络猜你喜欢杜绝过度输液,确保合理用药盲目输液小心病从针入如何才能走出“吊瓶森林”以上为《中国医药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自助获取转载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